-尊龙官方平台

 登录    注册  400-9003-922
尊龙凯时app首页 > 政信研究 > 行业热点

十大核心解读:银行、信托等资管产品或迎"统一监管"(下)

发布日期:2017-02-28 13:13:53 来源: 分享:

核心点六:严禁多层嵌套

《征求意见》细则来看,资产管理产品不得投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以下情形除外:

1、基金中的基金(fof)和管理人中的管理人(mom)的投资。

2、金融机构可以委托具有专业投资能力和资质的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对外投资,但被委托机构不得再投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

点评:业内有种说法是,目前总体资产管理行业100万亿的规模,其中大约近一半的规模属于相互嵌套。这也是跨监管机构核查底层资产的难点,少一些嵌套就多一些透明。

核心点七:统一杠杆监管要求

    《指导意见》称,资产管理产品应当设定负债比例(总资产/净资产)上限,同类产品适用统一的负债比例上限。每只公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40%,每只私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200%。计算单只产品的总资产时应当按照穿透原则合并计算所投资资产管理计划的总资产。

    结构化资产管理产品应当根据所投资资产的风险程度设定杠杆倍数(优先级份额/劣后级份额)。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或者债券型基金比例不低于80%的杠杆倍数不得超过3倍,投资于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等股票类资产比例不低于20%的杠杆倍数不得超过1倍,其他类的杠杆倍数不得超过2倍。

点评:总体原则上是对公募产品、资产类此前相关要求的延续,这次加入私募、信托等产品进行要求,相当于是“一条线拉平”。

核心点八:强化投资者适应性要求

   《指导意见》表示,严禁欺诈或者误导投资者购买与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资管产品。金融机构不得通过资产产品进行拆分等方式,向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低于产品风险等级的投资者销售资管产品。

    其中还明确将资管产品的投资者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两类,并明确了合格投资者的门槛。

点评:因为合格投资者认定和投资门槛差异,导致资产管理产品可以通过产品嵌套,变相降低合格投资者标准,突破产品门槛的限制,市场也有拆分产品运作的模式,有可能出现风险错配。强化投资者适应性要求,重点也是保护投资者权益。

核心点九:统计制度(央行统筹)

    《指导意见》:人民银行负责统筹资产管理产品统计工作,拟定资产管理产品统计制度、建立资产管理产品信息系统,规范和统一产品标准、信息分类、代码、数据格式,逐只产品统计基本信息、募集信息、资产负债信息和终止信息。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加强资产管理产品的统计信息共享。

点评:目前的状态是,公募、券商、期货、私募公司旗下相关资管产品在证监会监管体系,而银行、信托旗下相关资管产品是银监会监管体系,保险产品则是保监会体系;实施标准不同,而目前是全部上报到央行进行统一监管。可以说,统一标准,统一监管即将起航,可能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要去适应。

核心点十:限制通道业务

《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应当切实履行对资产管理产品的主动管理职能,不得为其他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提供扩大投资范围,规避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

点评:目前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基金子公司专户存在大量的通道业务。一位子公司人士表示,这一政策若实行,意味着通道业务完全不能做了。

    资管业务标准不一致和市场竞争加剧催生了这一业务。一方面,证券、保险机构普遍缺少客户资源、资金来源不足,主动管理资管业务发展滞后,有做通道的冲动;另一方面,理财资金投资股市等限制、银行理财资金对非标资产比例限制、不同资管产品资本和风险准备金计提标准差异,导致理财“通道”有需求,且多元化和复杂化。

解杠杆、去通道、禁资金池业务等政策一旦发挥效应,资产管理行业体量收缩或许在所难免。截至2016年12月31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51.79万亿元。剔除嵌套产品和一些产品中的产品,实际规模可能不足50万亿元。市场各方均对统一的资管业务监管标准抱有期待。证监会亦早在2014年就提出,将在金融监管协调会的机制下,加快推动形成分工合理、标准统一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体系。

 总体来看,《意见》没有提出太多超预期的监管政策,短期内对债券市场冲击有限。相反地,债券市场前期普遍担心监管层在一季度推出极为严厉的监管政策,《意见》的出台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市场的悲观预期,对利率走势形成一定的修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意见》由一行三会协调出台,对资管业务进行了统领性的监管,显示出监管层对金融去杠杆、防范同业资金空转的决心,不排除后续会有监管细则落地的可能性,削弱债券配置力量,对债券市场形成较大冲击。

对市场影响目前更多停留在预期层面,真正落地的效果需进一步观察。打破刚兑、限制非标投资、资本约束、计提风险准备金和去通道化等措施较为严厉,但目前是内审稿,从内审稿到到实际落地需要个过程,目前对市场的影响还是更多停留在预期层面。真正落地的时间节奏、是否新老划断、会不会给予相应的过渡期,这些都是真正落地时需要进一步观察的。

网站地图